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美国新闻界的明星女主编不多,最有名是Tina Brown。上周她离开新闻圈,成立自己公司Tina Brown Live Media,决定专心做会议。反对者说,这个不懂网络的杂志界明星终于被老板请退。支持者说,雕琢文字的杂志已经生不逢时,非她之错。

Tina Brown一度被视为杂志起死回生的神手。31岁执掌Vanity Fair,不仅雇佣一批锐气新人,让这本杂志文风大变,而且得到摄影界诸多大腕协助,肖像摄影Annie Leibovitz(曾拍摄列侬赤裸蜷缩在小野洋子身旁的著名滚石封面摄影)和富有争议的Helmut Newton等。Vanity Fairy摇身变成风趣,有独家消息,兼具视觉和文字的杂志,销量在五年间从20万涨到120万。

1992年,她被任命为《纽约客》的主编,这是美国知识分子杂志骄傲的大本营,迎接年轻主编的是一批名笔辞职。六年间她也塑造一批新的名笔,雇了杂志社第一个摄影记者,做了前所未有的一些选题(例如黑人的整本杂志),和惊世骇俗的封面(犹太白人与黑人女子亲吻的封面),将杂志发行量提高了45%,大幅减小杂志损失。

此后的创业再无这般传奇的成功。

她的传奇,在2010年遇上不断倒霉的《新闻周刊》,被折损殆尽。Tina BrownNewsweek上还是旧招数(轻快风趣文字+抓眼球的封面设计),只可惜遇上了新时代。

记得她上任第一期Newsweek封面,我在香港一个报摊杂货店看到,一眼必然难忘——凯特王妃和年近半百的黛安娜王妃一起在街上行走,标题大意是如果Diana还活着。可是新闻不能如果,这番路数对于新闻类杂志太牵强。在一个网络的时代,读者有限的耐心,更难抵挥霍。

Tina Brown的不合时宜和这家杂志持续的衰落互为因果,在两年间一个本来还勉强算主流的杂志,滑落到一个人人心中知道,只是尚未正式宣布的死亡。

这是一个漫长又充满痛苦的死亡过程。从华盛顿邮报公司当年以象征性的1美元出售,到Brown去年年底宣布转为电子周刊,停止印刷。上月再度出售,下家是IBT Media,价格没有向外披露。

从决定做电子版《新闻周刊》开始,Tina Brown就差不多放弃了杂志,全力做网站Daily Beast,可是她也将这个Beast做成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杂志——多长文,文字讲究,但速度慢,独家信息不够。

现在她要办会。女性会议全球有好几个,四年历史的Women in the World Forum不算最盛大的,但往往能请到高调的演讲者,从希拉里到安吉丽娜朱莉。在数不多美国新闻媒体顶级主编里面,Brown大约是在上流社会交际圈中露脸最频繁的,本身就成了一个公众明星,习惯将自己的生活置于聚光灯下,也拥有从政到商,以及娱乐界在内的广泛号召力。

接受电视采访时,Brown简单描述自己的创业打算——要做面对面的讨论,将人们过多分配给手机屏幕的视线吸引过来,并说这是另外一种形态、更加丰富的新闻。这个从17岁进入牛津就展露文笔,几年跻身知名作家之列、《纽约客》的前主编,放弃文字改谈话,其中的无奈,包括个人的和时代的,也就再她反反复复对着镜头说“我(对谈话节目)充满热情,真的充满了热情”的时候,尽显无疑。

 

 

(图为Tina Brown主持下三家杂志的著名争议性封面)

 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李昕

李昕

54篇文章 1年前更新

财新国际董事总经理

文章